乐队program(PGM)终极解决方案
2022/11/28
撰文:赵本宣
PGM是program的缩写,有时候被称为“采样”,如果是直白一些的调音师也可能会说“伴奏”。就像假演名叫“还音”,假冒吉他叫做“仿琴”一样,其实不过是给一个比较刺耳的说法(相比之下更接近实质)的美化。
一个很直接的论据是,如果你和外国乐队提到program的话,他有可能会一头雾水,因为咱们的program他们通常会叫做“backing tracks”,或者“tracks“,有时候会叫“sequence”,当然也会叫program。
如果要说得再刺激一点儿,再挑衅一点儿,说成是“假弹”也可以一半儿成立。毕竟是台上没有弹,但声音系统里出来了声音。
比如活结曾经的主唱Sebastian Bach就在这几天发了这样的一个声明:“什么人会相信我用了PGM?”简直是深恶痛疾了。
在国内乐队圈也有过一阵关于program的针锋相对,但真的program就有如此十恶不赦吗?难道乐队用上program就低人一等了?
program怎么来的
从这个舶来词来看,我相信这个词最初指的是电子音色,常规吉他贝斯鼓键盘无法制造出来的音色。比如最早演唱会里,会写MIDI编曲一类的职称。比起演奏乐队的play,做这样的伴奏更类似编程一类的program。
虽然program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引起大家的讨论,但这个传统古已有之,70年代的时候可能是用立体声录音机,一轨单声道给click(节拍器),一轨单声道的其他乐器伴奏带。(那时候大部分的现场演出也是单声道的)。
The Who的鼓手Keith Moon在跟着伴奏里的键盘部分演奏
后来可能变成了iPod,mp3机器。直到电脑编曲、录音成一定规模,小型声卡开始变得便宜支持多输出了,这才让program走进了广大乐队的视线里。
那么为何突然在这些年program突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呢,并上升到了对与错,真与假的高度呢?
Ashlee Simpson曾因在SNL(Saturday Night Live)里露出自己假唱而颇为尴尬
音乐区网红Rick Beato作为多支乐队的制作人,一路见证了program的由来。“在制作完歌曲,很多乐队会要求给一个乐队伴奏带,里面有一些弦乐、Pad、伴唱,我让乐队现场也跟着伴唱一起唱,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视觉效果也更好。”
这就对了。
台上热火朝天,伴奏有一把节奏吉他打底,吉他手弹奏solo,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反过来确实欠妥。观众就算再外行,一个刷和弦的手和弹旋律的手的区别还是看得出来的。再说,吉他solo存在的意义是让吉他手展示,变成让声卡展示,总有点怪怪的。
如何开始第一次program演出
首先需要把现场演奏不出来的乐器录下来,比如弦乐、管乐、电子音效等等。并且一旦选择了跟program,鼓手就丧失了自己按照现场气氛调节速度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是否合理和需要,大家有很多想法。比如一些互动多的乐队,即兴多的,显然就没有那么适合一套死板的速度,一成不变的段落。
也就是说,大家都必须跟着program走,谁都不如program说了算。
立体声无click
这个流派比较刚猛,主要出现在一些没有鼓手,所有节奏乐器也在program里的乐队。简而言之就是只输出一个立体声给调音台,其他人就跟着演。
优点显而易见,即使设备坏了倒入手机,一个3.5mm接口给出去就能接着演了。
缺点也很明显,没有click乐队很容易快了或者慢了,需要program一直有持续的音响才行。
立体声播放器+鼓手click
这个流派就合理多了,通过一些设备(比如打击垫),把立体声信号发送给调音台,并同时发送一轨click给鼓手,这样就可以实现无论program里是否持续有声音,鼓手都可以根据click紧紧跟上program,并保证整个乐队在线。通常click也可以通过耳分和延长线发给其他队员。
立体声播放器+click给调音台+无线耳返
和上一种方案相比,这样可以把click给调音台,理论上可以把有click的返送发送到每个人的设备里(通常是无线耳返),而不用漫长的延长线,并可以分别调节。
理论上也可以把click发进地返,但前排观众难免得和你一起享受数拍子的快乐。
DAW+电脑+3路以上输出的声卡
这样的设备其实是乐队中的主流。
用一些DAW(Didital Audio Workstation),比如Logic、Pro Tools、Ableton、Nuendo、Reaper等等录音编曲软件中的编曲文件配上3路以上输出的声卡来替代上一个方案中的播放器。
至于为什么是3路以上输出的声卡,因为如果只有两路输出,那就又没有click的输出轨道了,回到了立体声无click的原始方案。
这种方案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根据场地的声学环境,设备调整自己每一轨乐器伴奏的频率、声音大小。相对来说很方便。
而click的发送如出一辙。
由于这种方案是最本质,最基础的方案。所以……出的问题也最多。
这种方案一旦电脑死机、过烫、DAW闪退、声卡连接线失灵,二者中一样的电源损坏,都会对这样的方案造成粉碎性打击。
于是有了一个号称专门为program而生的声卡——iConnectivity 主打的功能就是能接两台电脑一起放program,就算有一台出了问题,声卡会自动感知到,然后另一台开始工作。
iConnectivity Play Audio 12,拥有12个物理输出,两台电脑连接口,和一个可以给USB扩展器供电的USB Host接口
个人返送调音台
在一些大型演唱会里,或者歌手+伴奏乐手一类的演出里,原本由调音师负责的返送调节权力到了乐手自己手上。主调音台把乐队分轨的信号发回每个人前面的个人返送调音台里。
你想要多一些click?少一些主唱人声?多一些program?自己在上面拧就可以了。
除了贵一些、看起来不太热血,就没什么缺点了。
调音台包揽一切
因为以上的方案大部分都需要调音师的配合,所以也有一些乐队使用了以下的方案——自己带调音台,在舞台上完成设置后总输出给场地调音师。
这样一来,基本上负责整场调音台的调音师基本就成了一个母带师,只能对一对立体声文件进行调整。
乐队的设备声音都走到自己的调音台里,吉他贝斯通常都会完全用数字设备,至于非现场演奏部分的伴奏可以用播放器+click,也可以用电脑+声卡。
好处显而易见,现场效果非常稳定。
缺点主要是太沉了。
不同的方案总是还有很多,不过总体总逃不过发送的几种方式、接收的几种方式之间的组合,用不同设备实现差不多的功能,在便携、方便调节和可靠之中选择一个平衡。
program不可能让一支配合参差不齐的乐队变成好乐队,可没有几个管弦乐、电子音色也不能让一个配合扎实,演奏优秀的乐队垮下来(传统意义上的乐队)。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忠实希望每一台播放program的设备都能踏踏实实,在舞台上永远挺住。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赵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