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Live会成为演出行业的大救星吗?2021独立音乐趋势展望(二)

2021/02/08

撰文:群岛

2020年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独立音乐行业出现了许多明显转变,上周“街声圆桌会”讨论了越来越多乐队一票难求的现状,本期就来聊聊越来越多平台布局的线上演出。

年初的疫情促成了许多线上直播诞生,后半年线下演出逐渐恢复,但各大音乐平台、流媒体平台、音乐厂牌依旧在线上直播、节目等方向发力,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制作、企划精良、口碑极佳的线上视频品牌。

我们请到了TME live《制作人到你家》《Cook The Vibe 颜社煮场秀》《见证大团》四组音乐视频品牌的幕后策划人,虽然大家从形式到风格迥然不同,但是从企划到执行,从线下到线上,许多观点都不谋而合。

如果你是线上视频的忠实观众,或者你也想在2021年搭上音乐Live的高速列车,这篇文章说不定能给你一些启发。

当新乐园与制作人一起突袭艺人的家,并且要改编他的歌曲,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街声StreetVoice推出独立新声现场计划《见证大团》,携手腾讯音乐人,希望不断挖掘年轻有活力的原创音乐人,在梦想的起点留下珍贵的高品质现场影像,助力他们向世界发出声音。

《Cook the Vibe》是颜社团队打造,台湾地区首档付费线上音乐秀,结合听觉、视觉与味觉,串连线上与线下的音乐演出体验。

TME live,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推出的全景音乐现场娱乐品牌,陆续推出了刘若英、五月天、陈奕迅、孙燕姿、周深、谭维维、毛不易等60余场在线演唱会、演出内容。

《制作人到你家》 米奇林MCKY

SV:这个节目是如何发想的?和疫情大背景有怎么样的关系?

原本的电视节目渐渐转移到网络上,现在Youtuber成了一个风潮。希望音乐人即便不在发片宣传期也能有一个平台不断曝光。疫情算是凑巧。

SV:为什么选择以“制作”角度切入,而非“演出”?

对创作型音乐人,制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除了台前的歌手,幕后制作人一直都是支撑产业很重要的环节。

我们希望和市面上的音乐节目做区隔,加之“新乐园”厂牌本身就专长制作,就发想了以制作物为主的企划类似音乐界的《Discovery》慢慢让大家了解幕后之美,激励更多人才往这个地方发展。

 

SV:节目后有做复盘吗?音乐人们对这次尝试有什么感想?

最难的是如何做到兼顾娱乐性又有深度,让所有人看得懂并乐在其中。我认为技术是需要自己闷头琢磨,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是音乐人在台下的一面,和怎么去发想制作的过程。

音乐人们都觉得蛮有挑战的,来之前压力很大。我们准备了很多临时道具,而且要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限时做音乐,很考验临场发挥和专业能力。我特意安排了风格差异很大的歌手搭配制作人,想让观众知道在不同风格下音乐的可塑性有多高!(搞不好只有我自己觉得有趣)

SV:节目效果达到你的预期了吗?录制过程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点击率比预期少(平均每集播放量7.8w,最高一集播放量15w),这个题材在华语音乐偏冷门(笑),团队也要继续研究观众到底想看什么,get不到点又是什么。团队由导演组、摄影组、灯光组、剪辑组组成,包含来宾一共10余人左右。做得很辛苦,但总是要有几个人愿意开,之后才会有更多可能性。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金曲奖制作人YELLOW黃宣和新乐园园长ØZI的那一期。YELLOW黄宣是这几年非常厉害的制作人和音乐人,他把原本ØZI《传教士》原本Urban、R&B的曲风,变成电子、Dancehall……我也无法定义的风格。他抽到的道具是竖笛,其实是很幽默的物品,但他融合得非常好。

另外就是美秀集团和SJIN/史今那一期,他们的工作室在负一层,其他摄制人员聚在一楼,楼上就是住宅区。因为我们的人实在是太吵了,就不停有居民跑下来投诉。

SV:厂牌做节目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吗?

优势是原本厂牌的粉丝本身就很清楚我们的风格跟个性,所以开播并不是从0开始,很快就积累了固定观众。平日也都跟音乐人玩在一起,所以第一季邀请也都顺顺利利。

相反劣势部分,厂牌要经营频道真的很辛苦,同一个团队一边要完成本职音乐制作,一边要拍节目,会很难专心,也很难实现常态性拍摄。

希望未来能与一个完整且经验丰富的拍摄团队合作,并且有认同厂牌价值的商业伙伴全程加入,把制作和资金问题解决,我相信节目的有趣度跟各方面都会升一个档次。

SV:未来线上演出会成为新的风潮吗?

因为疫情的推动,线上演唱会渐渐发展到一个规模,但我始终认为它并不会变成常态,演唱会就是要看现场啊!享受当下除了音乐之外的所有,这很难以被数字化取代,除非科技进步到更厉害的状态。

我们还是希望做音乐类的节目,把Live Session(实境演出)深化到更多元形态,带来和正儿八经演唱会不一样的体验感,比如竞赛类,比如加入动画,比如一镜到底等等。

《见证大团》 琉球

SV:这个企划是如何发想的?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在大陆举办《见证大团》?

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街声把往年台北《见证大团》的视频节目整理了一下,在B站进行直播。虽然不是特别精致,但在缺乏演出娱乐和当时压抑封闭的环境下,取得了不错的观看量。

《见证大团》在台北已经办了13年,早已成为台湾地区独立音乐的指标性演出,草东没有派对、落日飞车、傻子与白痴等现已广为人知的乐队,以及老王乐队、YELLOW黄宣、荷尔蒙少年等等颇受瞩目的新人,都经由《见证大团》留下了乐队早期Livehouse表演的影像记录。

线上视频无论是内容本身或者行销传播都是一个大趋势,而Livehouse又是独立音乐人永恒的核心和起点,对于刚刚起步极速上升的新人,他们或许还没有机会或资金去呈现一个专业制作的现场演出视频,《见证大团》这个品牌引进大陆,核心目的还是一脉相承。

SV:执行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和腾讯音乐人的伙伴开了很多会,我们一度在偏“音乐综艺”和偏“现场直播”这两个方向上摇摆。如果做综艺我们肯定做不过专门搞娱乐的公司,独立音乐人们在镜头前也未必能出好的效果,索性老老实实专注在我们最拿手的地方。最终贾敏恕和王磊两位老板拍板,有了现在采访+演出现场+花絮的模式。

虽然有导播剪辑,但是对于一个独立音乐的Livehouse现场,还有很多是不可控的,比如回春丹主唱忽然脱衣服,露出了大片纹身;比如Bad Sweetheart演到一半流鼻血,在乐迷的提醒下塞了两个纸团;比如Trap The Moon的调音师由于途径石家庄健康码变黄,无法进入场地,还有更不可控的乐迷,pogo的时候把摄像老师的设备撞倒了……

当然最大的风险是疫情,最后三场我们把售票全部退还,改成内部录制报名,在乐空间的大力沟通下,最终顺利演完。

SV:节目后有做复盘吗?音乐人们对这次尝试有什么感想?

因为我们每组只播三首歌,很多人想问我们要全部素材自己去剪辑hhh。其中,Bad Sweetheart、桌子、Trap The Moon、Claux、徐波等都是第一次以乐队形式正式登台演出。对他们来说,有专业团队拍摄视频的机会很难得,新乐队也很开心有视频素材可以去传播和行销。

 

我们的跟拍小分队也记录了到不少有意思的花絮,比如回春丹和虎啸春互相串场,狮童入住“地狱级”旅馆,大都会被路边老大爷夸小伙真帅,未来希望能更多记录音乐人私下的一面,或者准备演出的细节,以非综艺化的方式呈现酷guy背后的搞笑人生。

SV:未来线上演出会成为新的风潮吗?

线上演出必然是不可阻拦的新趋势,它消解了物理时间空间上的隔阂,也降低了观看成本,即便“Livehouse原教旨主义者”会一直坚守线下,但更多路人或刚接触独立音乐的乐迷,线上视频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

年轻乐队渴望上节目出圈扩大声量,大明星返璞归真重回Livehouse现场贴近乐迷,线上线下更像是流动而非对立,《见证大团》希望以这样的形式互相导流。

如果有人被某一首歌的现场视频感染,决定去Livehouse体验一把,或者有人在线上节目里快速认识了更多新乐队,那么《见证大团》的目的就达到了。

 

《Cook The Vibe 颜社煮场秀》 迪拉胖

SV:这个节目是怎么如何发想的?和疫情大背景有怎么样的关系?

我一直有在看欧美Live Session(实境演出),很向往做这个东西,因为自己喜欢食物,就在想能不能把音乐演出和饮食文化结合起来。这个想法是2019年中冒出来的,本来想慢慢准备,结果疫情加速了它的成型。

“颜社煮场秀”有很多新的概念,比如线上付费、在餐厅后厨演出、买票送餐盒外卖服务等等,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推出势必会和线下演出竞争,疫情给了它一个契机,让更多人愿意去尝试新的玩法。

SV:执行和拍摄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首先挑选餐厅的条件很重要,要保证它好吃、形象有趣、后厨硬件过关、空间够大,能够塞下除了音乐人外,15人左右的成音、录音和拍摄团队。

厨房大部分表面是金属的,我们一开始尝试,用麦克风收音箱出来的声音,虽然比较有现场感,但会收到很多共振杂音,演出时也会很扰民,于是第二期我们改成了直接声卡输入。

关于直播还是录播也讨论过,因为第一次做节目稳妥起见选择了录播,设置了4-5个机位和GoPro,但多机运镜会呈现出很重的导播痕迹,最后我们决定以一机构成60%的主要画面,剩下40%用其他镜头补,一直在节目精致度和现场呼吸感之中找平衡

SV:大家都是第一次在后厨演出,前期是怎么和音乐人沟通的?

一开始音乐人也会有疑虑,但到了现场都会觉得很有趣。餐厅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厨房从来没进去过。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观众,对艺人特别是说唱音乐人表演是很大的考验。

比如第四期夜猫组,乐手在中央厨房里面,和音在外厨,我就和他们说,把自己当作主厨,想象做菜时你需要和乐手,也就是副厨、三厨、四厨对话,把和声当作外场服务生。

那家海鲜餐厅有一个开放式冰柜,我一早去菜市场买了几百块钱的鲜鱼,希望真的营造出做菜的感觉。

当大家快速进入角色,眼神和声音的沟通就变得自然顺畅,气氛也就出来了。

SV:节目后有做复盘吗?有什么觉得特别棒或者遗憾需要改进的?

为了能把音乐和食物进一步结合,我们把门票和周边以食物餐盒形式外送到家,里面有夜猫偷吃鱼(秋刀鱼)、春艳好棒棒(棒棒糖)、Leo王迷幻菇面(干拌面)、国蛋薯叔(咸蛋黄薯条)和专属围裙及T-shirt。外包装印上四场节目QR code,扫码观看线上节目。

 

这个餐盒成了我们最意料之外的亮点。主流媒体都看咖位,导致很多音乐节目在非音乐平台很难得到大声量报道。但这次餐盒的尝试效果出奇好,比起送票送CD,KOL主动分享的意愿远超我们想象。

但餐盒也因为时间关系,有很多遗憾未实现,希望下一季能真正和餐厅做联名开发的食物。

SV:为什么第一季就选择了付费模式,对商业化有什么打算吗?

我们的餐盒一共售出1800多套,单场票1100张,颜社自己的付费会员购买占了一半。虽然行销和讨论度很高,但购买人群还是以颜社粉丝和台北、新北市为主(70%)。

其实数据比我预期少了一些,但如果要制作精良,并长期打算,还是得尝试把线上演出变成有可能发展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第一步是创造仪式感,叫餐到家边吃边看,已经是现代人共有生活模式,它是个契机。

希望下一季把节目框架放大,找不同的艺人,找更有开发能力的餐厅,接触更多OTT平台与影音平台,和商业伙伴把“概念车”专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音乐文化和餐厅文化是现代都市人不可或缺的,就像你去伦敦、纽约可能会找哪些餐厅是音乐人常出没,我希望外地人看了这个节目,也会想去这个餐厅吃吃看,将饮食、音乐和观光更深度结合在一起。

 

SV:未来线上演出会成为新的风潮吗?

线上和线下的演出各有其魅力。看电影和看舞台剧的气氛就不一样。

很多大牌艺人已经不太可能看到一两百人近距离的现场演出,大型演唱会大部分都是看声光效果和气氛,而且以专业角度看,大型演出未必质量高。

线上演出则更像照妖镜,优点和破绽成倍放大。所以还是要从内容上做出区隔。

TME live团队

SV:这个企划最早是如何发想的?和疫情大背景有怎么样的关系?

TME live严格上来讲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计划跟线下优秀的演出的公司、合作伙伴进行的深度合作。最开始TME live首要目标是线下演唱会。但由于疫情突如其来,团队立刻调整策略,着重打造高品质的在线演出。

 

SV:TME live一开始就是走“大牌”路线,为何制定了这个方向?

2020上半年其实Live演出的直播项目很多,水平参差不齐,但我们希望能首先保证现场演出的品质,于是通过虚拟技术、跨屏互动、3D沉浸体验等给用户带来别致创新等在线体验。

在「TME live|超现场」专注精品演唱会的品牌树立了口碑后,也相继推出了「TME live|潮现场」,「TME live|特别现场」关注新生代偶像、新歌现场等多元内容提供定制化的舞台。

SV:执行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怎么克服的?

线上live除了涵盖线下演出的全部流程外,还有更多的线上线下创新和协作工作——包括舞美搭建与线上播出效果把控、线上观众与现场互动设计、更多黑科技或者产品创新联动。

比如说想见你ost音乐会的布景,我们将剧中道具、甚至主角的“内心戏”都在台上一比一还原,同时感动乐迷和剧迷;再比方刘若英场的TME live,将场地选在台北的一个老旧戏院,由奶茶本人在镜头中带着乐迷了解一场live的台前幕后。

 

今年合作的海内外音乐人基本都把自己的线上演唱会第一次留在了TME live,比如刘德华、陈奕迅、张惠妹、五月天、刘若英、Billie Eilish等,每场live几乎都有这种工作人员、音乐人和线上用户共同打造的“限定互动”。

SV:目前TME live的商业模式为何?

TME live目前的商业模式广告营销和付费会员权益两类,招商情况下,用户可以享受免费观看权益,未来,付费观看是演出收益的方式之一

如果未来线下演出市场可以恢复,我们还是会从线下演出售票这一传统的演出收益方式开始,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

SV:未来线上演出的前景,可复制或者推广吗?

线上演出是对音乐演出的补充和丰富,并不是替代关系。等待疫情好转或结束的时候,TME live还是会走入线下,让广大的用户能够真实充分地体验音乐演出的最大魅力。

 

作者:群岛
图片来自受访者及网络
校对:豌豆

相关消息

2024/02/26

街招儿|如果我想用Sora做VJ的话,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