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的六次革命性时刻
2024/03/28
撰文:赵本宣
当我们谈到音乐、风格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将它们归结为艺术家的创造、时代的造就,而忽略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
从麦克风的进化,到分轨录音机的发明、合成器的运用、家庭工作室的普及……音乐从巴洛克、浪漫主义时期的王公贵族的专属,渐渐走向了每一位普通人。B·B·King、the Beatles、Michael Jackson……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通过流行音乐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故事。
总体上,音乐变得越来越廉价、音乐制作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家对这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渠道也不再是被几家公司所垄断,只要你想要,音乐唾手可得。
今天让我们回首看看这一百年,看看音乐是怎么从奢侈品变成现在这样的吧!
音乐可以卖了?
乍一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胶卷,实际上,这是人类最早商业生产买卖的的录音带
最早的录音制品是什么?可能是一个薄锡箔包裹一个金属圆筒,但这是1877年爱迪生的发明。十七年前法国人(Édouard-Léon Scott)就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了音乐。
可真正开始售卖的则是这种看起来和胶卷差不多的东西,圆筒唱片(cylinders)。
圆筒唱片需要用留声机设备播放
这种唱片最初是用硬蜡制作的,一卷的播放时长为2分钟左右。进入20世纪,很多公司采用了赛璐璐(塑料)材质的圆筒唱片,一卷唱片的播放时间达到4分钟。这种唱片非常易于保存,现在很多一百多岁的赛璐璐圆筒唱片还可以播放,堪称是数字唱片出现之前最坚韧的设备。
尽管如此,19世纪末黑胶唱片出现之后,由于其价格便宜,圆筒唱片还是快速失去了市场。但是在西方办公室的口述录音机中,圆筒唱片一直持续到磁带的出现。在1960年代还有很多圆筒唱片机在市面上。
2000年,They Might Be Giants乐队在爱迪生博物馆用圆筒唱片的方式录制了几首歌曲
黑胶唱片出现之后,音乐产业一下从供给职业音乐家(乐器、乐谱)变成了面向所有人的商品。从而有了后来更皮实的磁带、CD,也让音乐终于可以走进千家万户(都可以为音乐花钱)。
麦克风的进化
人们的初始设定大概率不会认为美声、戏曲或者民族唱法是最悦耳的。
但是,在没有扩音的年代里,这种发声方法毫无疑问会使你发出的声音最大,在千万年的进化之中,这是(没有)设备对人类演唱方式的最原始影响。
这些唱法大多数在中高频段格外突出。据科学家研究,这个频段是人类婴儿哭泣的频段,人耳对这个频段最为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工业化前的乐器几乎都没有低频,而是响亮的声音为主。
无论你的声音多么悦耳,曲调多么准确婉转,在一个没有扩声设备、人声嘈杂的环境里,音量才是唯一的标准。
1925 麦克开始引入流行音乐,Microphone一词似乎是发明碳粒麦克风的David Edward Hughes(1831-1900)的,他认为就像显微镜(Microscope)针对的是视觉,而麦克风针对的是听觉,所以如此命名。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是20hz——20khz,最早的录音设备只能拾取大概200-1500hz的声音。
这首歌的频段分布
所以1920年代,古典音乐是唱片的主力军,到了流行音乐,男中音,歌剧唱法是流行音乐的主力。
一个麦克收所有乐器,并且实时刻录在唱片上,没有修剪,这就是最早的录音工业
1928年,Neumann CMV3 终于来了。它直接把收声的范围提高到了15000hz(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听起来和现在录音标准一样了)。
可以通过更换麦克风头改变麦克指向
RCA(Radio Cooperation of America)制造的铝带麦克在当时也非常流行
于是,(以歌唱为主的)流行音乐就此诞生。
这让没有经过专业歌唱训练的人也可以在录音中被大家注意到,并为之着迷。从 Bing Crosby 开始,Frank Sinatra 这种大乐队歌手,(当时人们称其为 Crooner:低唱者)猫王、Chuck Berry、Jerry Lee Lewis 这样的早期摇滚歌手才终于跳上了历史舞台。
压缩/限制器的诞生
最早压缩的出现在广播领域,是为了解决信号传输中信号超过最大值的问题而产生(俗称“破了”,用音乐制作领域的术语是“超过0dB”)。
(比如下图最著名的LA-2A)最早的设计完全没有想到这种声效会成为一种现代音乐中独特的声响。
当下,更多人使用压缩是为了得到哪个好听的音色、声响,而不是怕“破”了。
那么为什么压缩会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节点呢?人们终于开始大规模的对声音进行修剪和“制作”,这可以说是音频制作行业的先河,没有压缩,就没有母带混音,没有多轨录音台……也没有“音量战争”。
上图的Farichild 670最初的出现是各家唱片公司在刻录唱片母盘时的必须的工具,以防止“破”,所以音乐产业中是先有母带、才有的混音。最终LA2A和它都成为了录音棚的常青树
多轨录音机的诞生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人发现了纳粹德国的磁带开盘机。
比起美、英法等国使用黑胶作为唱片介质,德国人一直在以“磁带”(带有铁磁粉的塑料胶带,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磁带)来保存声音。相比黑胶,磁带更轻便、同时能够删除重录。(甚至可以通过物理剪切、拼接修剪出“完美”录音)1940年代左右,得益于德国人的技术,市面上也出现可以录制、播放立体声的设备(两轨同样也是“多轨”),并在1950年代开始进入录音、广播领域。
尽管如此,很多唱片公司直到1970年都在发行单声道唱片。
1960年代的一些唱片公司会使用一种三轨录音机的设备,两轨给伴奏,一轨给人声,曾制作披头士、科恩、雷蒙斯的制作人 Phil Spector 的 Wall of Sound 最初就是靠的这项技术。
Studer 公司的 J 37 八轨录音机,披头士用这台机器录制了开创性的 Sgt.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据说歌星 Bing Crosby 曾投资这家公司
1957年,美国的 Ampex 公司制作出了一台八轨录音机,并由吉他演奏家 Les Paul 以一万美元的高价购买进自家的录音棚里(相当于现在的十万美元)。
有了多轨录音机,Les Paul 做的是让歌手给自己唱和声,而披头士做的则是一遍一遍往八轨录音机上叠录不同的乐器,再把几轨混成一轨,用作伴奏再继续录音。
管弦乐的大量运用、《A Day in my life》里管弦乐一起从最低音演奏到最高音、诡异神秘的竖琴、天马行空的“扮演另外一个乐队”的概念……总之,这张唱片让八轨录音机变成了十六轨、三十二轨……理论上达到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动地球”的效果。
这么前卫,这么“不好听”的东西会成为1967年的流行音乐,现在想想真是匪夷所思
不过提前一年发行的 The Beach Boys 的这张《Pet Sound》则优美很多,也是多轨录音的一个早期优秀样本,同样也是音乐历史上的丰碑
合成器的发明
合成器的一位前身 Mellotron 原理是用键盘按键操纵磁带播放器,播放这个高的音色。这本来是用于魔术师搞怪、表演的设备却意外收到了大量音乐人的喜爱。
在 The Beatles《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intro,把mellotron的声音刻进了历史。
上图是人类第一个电子乐器,在1896(光绪二十二年)发明,名叫 Telharmonium(电谐器),带着这些电子管,这玩意最起码一人多高吧,在一些现在的音乐节目里看到的特雷门琴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发明的
不过真正可以计入音乐历史的是1930年代的 Hammond 公司的电子风琴,即使现在大部分人没见过真的,各种各样的音源里总少不了这个大名鼎鼎,光辉灿烂的Hammond。
1957年,伴随着传奇的 Fender Strtocaster 的经典型号确立,Elvis、Chuck Berry、Buddy Holly 崭露头角, lRCA公司推出了 Mark II Sound Synthesizer,相信大家的音源库里也少不了这个音色吧!
只是没想到 Mark II 也是这么蒸汽朋克的风格,晶体管的发明真是对人类的身材太友好了
1960年代后期,Moog 终于出现了,这也基本奠定了合成器的基调,Oberheim、ARP 的各种型号现在仍旧在市场上可以见到。Pink Floyd 、Brian Eno 对这些乐器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更多的音乐人。这才有了New Wave、Synth Pop 等等流派。
现在,即时你不会弹吉他,不会乐器,不懂节奏也可以做音乐了!(只要你想用音乐表达就可以,几百年来,音乐一直是朝着,简便、好上手发展的)
进入1980年代,随着日本在电子、半导体行业的崛起,YAMAHA 的DX-7、Roland D-50 成为了新的电子(digital)时代的传奇。
Roland TR-808
更加重要的是,随着传奇的 Roland TR-808、909等鼓机、贝斯合成器的诞生,你几乎不用任何乐手、演奏技巧,就可以表达自己了,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嘻哈、电子音乐的蓬勃发展。
有了合成器(电子乐器),才有了当下音乐繁荣的音色选择,才把音乐从60年代带到了当下。
录音发行便捷化
随着晶体管技术的发展,一人多高的合成器已经再也不见了。而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原来机械运作的大型设备现在都可以通过数字进入人家。点击阅读:软硬丨给我三万块,给你拿五个格莱美玩玩
原来,只有受到“专业人士”认可,你才能发表作品,被人们听见,可现在的世界不再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看上去一样的公平条件。
当然,越来越多人都在抱怨音乐越来越烂了,但是我保证,每个时代都有人抱怨音乐太烂了。披头士的年代,那些听 Bing Crosby、Frank Sinatra 的人都是这么说的,周杰伦、孙燕姿的年代,那些听邓丽君的人同样这么说。
可是这一片星星之火还是成为了现代音乐的燎原之势,成为了多少人美好和悲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Suno等人工智能写歌的案例已经比比皆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保姆式使用教程”和“普通人用Suno写歌赚钱”的帖子。让我们看看下一个音乐行业革命会是什么技术,会不会和你有关系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作者:赵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