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音乐人百里熙: 拥有了实体专辑,才更像是拥有了这些作品

2017/08/22

撰文:百里熙

本期“我音乐,我存在”的主人公百里熙可能跟你一样,打小通过一盒盒盗版磁带接触并喜欢上流行音乐,但他没有满足于做一个乐迷,而是尝试着写词、作曲、编曲……最终独立制作完成了一张实体唱片,还被 Hello Nico 在微博上推荐。

“如果我现在没有去做,也许我很快就忘掉今天做过的梦。既然想到了,那么就去做吧,别犹豫。”百里熙这么说。

小时候很喜欢去逛离家不远的音像店,唱片和磁带爬满墙,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如此新鲜。那时候MP3播放器尚不普及,我对流行音乐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是从一盒盒三块钱的盗版磁带开始,把他们放进复读机里,一边看歌词一边听着,把喜欢的歌词抄在本子上,时常翻阅着。

我喜欢写东西,也喜欢听音乐,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写起了歌词,在网上找人合作发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尝试作曲——搜罗些现成的伴奏,跟着伴奏里的和声进行哼唱出歌词的旋律。高中时,我在学校里组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音乐社团,和几个朋友一起写歌录音,做些粗糙的Demo,给身边的朋友听。那时候我们都不会编曲,并不能算是完完全全的“自己”的作品。回过头去听,多数的作品都稍嫌稚嫩,却还是有一些我到现在还是很喜欢的旋律。

我总是抱怨时间太少,没时间写歌,没时间学编曲,然而到了大学,有了大把的时间,却变得懒惰起来,在音乐上丝毫没有长进。直到大三的某天,我大一时的室友告诉我他在研究编曲,写一些小的动机,他知道我也写歌,于是就拿手机放给我听,问我的意见。听着室友创作出的音乐,我顿时感觉被超越了——我觉得我根本不会写歌,而他才是真正在写歌的那个人。不过,我转念一想,也许编曲没有那么难,既然他可以我应该也行吧?在这之后,我在听歌的时候越发注意配器的细节,开始尝试自己编曲,慢慢地也能用软音源做出完整的伴奏来了。这个时候,尽管作品还是很粗糙,但我终于可以说,这完完全全是我自己写的歌了。

硕士期间在学校的表演

2015年9月底的时候,学校里的事务也算是尘埃落定,我萌生了做专辑的念头。十月份的时候我认识了桃子,再之后我们成为恋人,从而滋生出许多作品来。于是我决定将这些作品做成一张专辑,这就是第一张唱片《SONGS ABOUT NEKO》的由来了。

我选了十一首歌,桃子帮我写了两首歌的歌词,贡献了一首钢琴曲的旋律。之后我在宿舍完成了编曲,在录音棚录了人声的部分,找来友情提供帮助的混音师、分文不取的插画师和设计师(非常感谢大家!)帮忙,2016年6月的时候完成了这张唱片。总的来讲,印量不多,不过时至今日也消化了大半了,收支平衡,还算不赖。

《SONGS ABOUT NEKO》实体专辑

没错,如今早已不是实体唱片的时代了。琳琅满目的音像店最终只能成为回忆一隅,不少CD机也已经停产了。的确,数字音乐要便宜和方便得多,内页设计与印刷包装的工序也被省略,甚至有部分数字音乐提供的歌曲,音质比CD还要好……而听众再也不必担心数字音乐会“售罄”。相比之下,实体CD也许真的没什么优势了,甚至“专辑”这一概念也没了什么优势——大家总是更爱听歌单,而非听专辑。凑够十首便塞进一张CD里,并冠以“专辑”之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不过我对实体唱片似乎有种执念,手边也囤了不少实体CD,我喜欢把他们拿在手里的感觉,也喜欢听他们在播放器里转动的声音。我总觉得,拥有了实体才更像是拥有了这些作品,而数字音乐或是在线试听或是下载到本地,都缺乏一种“实感”。我们又总是担心下载的音乐会很快塞满硬盘,在线试听的作品也许哪天也会悄无声息地消失掉,设备的更新又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但CD不同,只要把她放进播放器里,她便会回应你,只要你好好的爱惜她,她就会一直陪伴你。我也喜欢整张专辑地去听音乐,因为CD在流畅度上更加优越——对于一些流畅度极高、曲与曲之间无缝衔接的作品来说,即便把数字音乐全数下载,曲与曲之间总会有停顿,CD则不会。所以,我也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呈现我的音乐。

我更愿意把这张作品叫做唱片,而不是专辑。我深知,最终的制作物只是十一首Demo的呈现,乐器也大多由软音源替代,完成度还是偏低的,远远达不到称之为“专辑”的标准;若就这样把它冠冕堂皇地称作“专辑”,多少还有些惭愧。

所以,我愿意把她称作我的第一张个人唱片。尽管一整张唱片的制作费可能还不及别人一首歌的零头多,但我还是想做出来。是不是应该等技术磨练好了再做?是不是应该等以后赚足了钱再做?我想是应该如此的——但是,现在,又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我现在没有去做,也许我很快就忘掉今天做过的梦。既然想到了,那么就去做吧,别犹豫。虽然还没办法做的那么好,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尽管这不过是一张没有版号、制作简单、自我满足的非法出版物,但我终于可以说:我做出来了。

Hello Nico在新浪微博上推荐《SONGS ABOUT NEKO》

后来台湾乐团Hello Nico在大陆巡演,正巧去了我所在的城市。我去看了演出,买了他们新的EP,也把自己的这张唱片送给他们。惊喜的是,之后他们在微博上推荐了我,意外之余也满是感激。我觉得这样的礼物,也还蛮有趣的。

我想无论对谁来讲,时间都是一位老朋友了。它流动,你就会跟着成长,我觉得我的音乐也是这个样子——尽管进步缓慢,但还是有在变得更好。即便如此,我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那我会在大学的那些日子里把吉他练起来,在更早的时候摸索编曲,但是它已经逝去了。有时我也会想,如果我的那位室友没有开始编曲,而我也就没有受到鼓动,我大概还会浪费更多的时间,从此离音乐越来越远也说不定。要让自己不被时间打垮,其实也不简单。

对我来说,持续的创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了。很多以前的老友,已经不再写歌唱歌了,但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时间,但种种的原因,让他们不再保有对创作的热忱了。我更希望创作可以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像说话一样自然。写歌本质上就是一种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它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去做什么样的音乐,一定要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风格标签,一定要被大家喜欢——它本来是很自由的,所有的不自由,都是被附加上去、甚至自己在限制自己的。我也不会因为别人讲“这家伙只会写情歌”,就突然去做出一首反抗的、批判的音乐——总而言之,做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图片来源:百里熙)

点击这里,试听百里熙在街声上的作品。

相关消息

2024/02/26

街招儿|如果我想用Sora做VJ的话,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