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鲸鱼马戏团十周年纪念演出北京站:记忆之海将每一座孤岛相连
2025/11/20
撰文: roubing
2025是一个神奇的年份。一些乐队在这一年终止活动,另一些又复出;一些乐队庆祝首张专辑的纪念日,全体成员的卡通形象经由插画师妙笔生花,跃然在小红书上,一些乐队游啊游,从近到远,从第一天走向第十年。
鲸鱼马戏团便是迎来成立第十年的那支乐队。乐队也好,项目也好,这个集体选择在凛凛冬日到来之前用一个小规模的,不同于以往的巡回演出。——2023年决定无限期远离livehouse的他们,哪怕眼下的演出市场现状不乐观,他们依然决定在特殊的年份以特别的演出形式回归。

“记忆的永恒之海”,“永恒”是虚幻的,“海”是没有边界的,所有实体的储存介质恐怕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海报上弯弯曲曲的松树扎下深深的根系,树冠长出房顶,伸展到更远的地方,尝试碰到“永恒”的哪怕一点点。
于他们而言,这也许是对自己、对作品的交代,也是和十年来所有工作伙伴,还有所有听到他们、被他们感动的人一起的庆祝。人们亲眼见证一只鲸鱼的诞生,和ta一起成长,在ta每一次发出的声音下留下痕迹,然后目送ta游向远方......

从广深跋涉归来,北京专场的演出选择在海淀的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一尘不染的大堂,静谧的园区,对面的气象局无声地散发和接受着讯号。走进室内,无论是单双号、两层座席还是头顶的黑底红字LED滚动屏都会让人想到春夏的电影节或是日常的戏剧表演。演出开始时间临近。剧场内的灯光被调成蓝色,人们左右交谈的音量也小了下去。
如其它一些严肃的音乐演出一样,在演出前的推送中,鲸鱼马戏团已经将本场演出的曲目单如实向观众陈列。三个章节的表演,不同的舞台配置,十年来一支乐队的所有重要痕迹,都将在两个小时的回忆里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


单簧管在《波兰火车》的演奏中加入。灯光在屏幕上演绎着VJ视觉,黑色背景因为温暖的单簧管音色而被投下了黄色的斑驳。视觉上让人想到秋天松脆的落叶,在冬日到来之前感受到最后一缕温馨。“第一次来到国图,第一次来到这么大的场地。第一次七十个人一起吃麦当劳。”大阵仗的专场准备过程格外辛苦,却也让李星宇觉得幸运而不可思议。talking 桥段刚结束,人数最多的演出环节就要上演了。鲸鱼马戏团的全体成员、442交响及重奏乐团、绿洲声觉合唱团。几十人将舞台区域准确划分,位于中心的架子鼓组被鼓盾坚实守护。

第一章节由主创李星宇和两位提琴手带来。灯光亮了又暗下去,李星宇键盘旁边的电脑屏幕成为了黑暗中的唯一光源。静静调试音准后,小提琴的声音慢慢出现,由弱渐强,随之大提琴与钢琴的加入让表演更加丰满。《最初的爱情》作为开场,三重奏的部分直到《左岸》进入尾声。灯光配合打下蓝色的光束,由一变多,地面瞬间变成海底的星星点点,以中心为轴旋转,音符跳起舞来,整个舞台像是海洋深处的旋转木马。


《老友》这首穿越十年光阴的作品,是耳机里熟悉的海风声,是一段独奏后全体声部错落有致的齐鸣,陪伴十年来的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由《烟火》飞向《夜空》,李星宇通过钢琴投出一段旋律,小提琴旋即用另一段来回应。灯光变幻,映照在天花板上看上去像暖色调的极光。
时间来到《江湖》和《恢弘的大梦》,前者大提琴音色深沉,时间、情爱、悲欢离合在戏曲和管弦乐的融合中释放;后者在极其安静的氛围里悄悄流淌开来,大红色的灯光装扮成海上的日出,钢琴犹如缓步走下台阶,现场的音响将京剧采样调整声相,传统与现代从两个方向分别向我们走来。镲的演奏将独具特色的中国鼓带入,吉他手在此时悄悄换上了古典吉他。琴弦、指板与手指相互接触发出摩擦的痕迹经由箱体放大,像枯槁的船桨也像生锈的船锚,在提琴和长笛的荡漾下轻轻被埋没。

摇摆与激情如《再见,地球》,贝斯手也同样担任号手,铜管木管弦乐在键盘的指挥下披荆斩棘飞向外太空,军鼓如闪电,底鼓像雷声,舞台上的乐队成员们仿佛被击中,又在尾奏中眼看着电闪雷鸣渐行渐远。然后,我们遇见《鲸鱼》。
“这个世界就是由五花八门的物种组成的。这些五花八门的频率组合在一起就是美妙丰富的世界,就是最和谐、最美的声音。”接近尾声,李星宇邀请全场观众一起“呼”“吸”,随意的频率,自在的气息,各不相同的声音特点,现场将观众们的呼吸声采样,然后即时平铺进音乐厅里的海洋。“最开始的鲸鱼马戏团只有我,只有我这个最孤独的人,现在却有了这么多的朋友。非常开心。”顺着贝斯效果器巨轮或是鲸鱼一样的低鸣,这座飞船驶向更远的地方。



纪念是为了“不遗忘”,“永恒之海”即是鲸鱼永远的归宿。成立至今走过十个年头,鲸鱼马戏团曾经深入沙漠,聆听风与沙粒的吟唱;曾经走进雨林,扮演听诊器探测地球的呼吸;曾经南下航海,只为用当代人类科技捕捉鲸鱼声响的一瞬...... 看着这艘船向更远的地方航行,当黑暗来临的时候,记得用他们谱写的音符陪伴你安然迎来新的一天。
图片提供:史宏伟
作者:roubing